本文选自《香艺入门百科》张艺凡/著

三、香之氛围美

香的美学展现除了能够通过嗅觉感官给人精神和心灵上带来的美感;通过香不同的展现和使用方式带来人文上的美感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香还能通过古典用香文化中的各种香学元素来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整体氛围,并带来氛围上美感。要学习香的这种氛围美,并能运用这种氛围的美感来达成用香的美学展现,需要我们从历史、文化、宗教等角度感受香文化的魅力。

(一)香能创造出庄严的宗教氛围

通过对香元素、香文化的多角度展现,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宗教般庄严、厚重的氛围,这是因为在中国香学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中,香和宗教文化有了密切的关联和相通,它们结合出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佛教、佛学在香及其文化的融合上。

金刚经卷首《讲经说法图》,

图中桌上摆着佛教行香用之“执炉”。

1、中国香文化起源

要了解香和宗教的最初关系,需要我们了解中国香学文化的起源形态:祭祀活动。

“香”字在甲骨文中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一个代表容器的符号,上面是一簇“谷物”,形容的是“在容器中呈放了禾黍”,它代表的是在祭祀的活动中的一种祭祀礼仪:在容器中盛放谷物用于祭祀的状态。“香”包含了祭祀所用的祭品——“谷物”,祭祀的方式——“存放以祭”这两层意义。在后来文字的不断演变中才最终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用的“香”字。

《说文》:“香,芳也,从黍从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香”字字意的转变,它先是从“祭祀行为”转变成了一种特指“谷物香甜气味”的形容词,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笼统的,形容气味美好的形容词。

从“香”字的由来及其含义的源起和转变,我们可以感受到香学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中起源时的一种形态:它从上古时期中国的祭祀活动中衍变而来,它在基因深处包含了祭祀文化中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对礼仪、仪轨的崇尚和严谨。

2、印度佛教用香起源

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也有类似中国早期香学文化中的祭祀礼仪,这种手法梵语称为“护摩”,在佛教诞生前的古印度婆罗门教时期便已有之。佛教诞生后,教徒们通常以火燃烧乳木来进行这种仪式,目的是以代表光明和智慧的火焰燃烧掉代表烦恼乳木。这也是后来佛教密宗护摩法之一。我们不难发现,这显然是一种燃香的方式。

香和佛教的关系密切,香在梵语中被称为“健达”,佛教八部众护法之一有一“香神”,不食酒肉,以香味为食。另有《贤愚经》记载:佛陀当年在祗园时,有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望祗园,徐徐降落在佛陀的头顶,形成一个“香云盖”。佛陀知悉后,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香”是弟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因此经书上说“香为佛使”。用香供养佛,是一种虔诚的,清净的传达。这也成为了佛教中用香的起源。

3、佛教用香与中国香学文化的结合

当中国以香祭天的传统礼仪融合了佛学中燃香供佛的虔诚,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佛学用香文化。

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历史上。佛教于西汉末年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进入十分繁盛的状态。杜甫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展现了南朝时期壮阔的佛学盛景。而在晋代,中国便开始了“行香”的礼仪,汉传佛教的法会、斋会中,各种燃香的仪式开始盛行,用香成为了中国佛学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次,这种融合也体现在对香的认知上。中国香学文化对香的作用上的认知和佛教对香的认知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两种文化都认同香具有除臭解秽、祛除虫蚁、提神醒脑的作用,都赋予了香一种传递信息,寄托心愿的精神力量。佛教还认为香代表了菩提心,其中的沉香可以普熏法界。

最后,通过文化上的融合,佛教用香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整体,这种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悯人的那种庄重感、仪式感、敬畏感和佛学香文化中的虔诚礼佛,寻求智慧,寻求解脱的内省哲学思想相融合,在文化和历史的作用下,创造出了佛教用香文化独特的氛围感。这种氛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用香者可以通过用香环境、用香仪式、香品三个部分强调展现其氛围美感。

(1)在用香环境上创造出一种庄重感:禁止品香者喧哗、调笑保证场所的安静、肃穆;将品香者服装,香室内陈设以及所用香器具带入佛教文化特色,加强氛围感;用香前可通过佛学思想、哲理的传播加强用香者敬香敬佛的心理状态;可使用佛像、佛经、佛珠的元素陈设布置。

(2)在用香时,加强仪式感,可融入佛教中的供香方式和上香礼仪,以表达用香过程中虔诚、恭敬的心态,常用的佛教上香方法有:三支清香供养佛、法、僧;上木块或小枝檀香的礼仪;竹香的上香礼仪;上环香、熏香、心香等。

(3)佛经中对香品有着详细的记载,其中沉香、檀香、藏香、龙脑香、降香等香料备受推崇。其所散发的香气也最能契合场景气氛,因此,用香者可尽可能的选用这些香料,通过嗅觉感知强化用香氛围。

(未完待续......)

佛教的宝鼎与香炉

香艺入门

香之嗅觉美(一)香艺入门

香之表现美(二)香艺入门

用香形式的表现美(三)

香铺掌柜

文化培训

购买香品或了解更多信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xiange.com/jxtp/10360.html